- 殷亚宁;李树斌;董星娜;邬倩;邬真力;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热激蛋白90α(HSP90α)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高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时发现的70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的7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HSP90α、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SP90α、NF-κB、IL-6、TNF-α和IL-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SP90α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预测价值,分析HSP90α与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的相关性及NF-κB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HSP90α、NF-κB、IL-6、TNF-α、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90α、IL-6、TNF-α、IL-1和NF-κB水平均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SP90α预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757~0.892),临界值为56.29 ng/mL。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及NF-κB水平均与IL-6、TNF-α和IL-1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HSP90α可能是通过激活慢性炎症进而参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
2025年04期 v.46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刘婧玥;孙虹;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结构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3例帕金森病患者(86眼)与43名健康对照者(86眼),进行视网膜厚度测量和分析。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检查,获取黄斑中心直径6 mm区域的视网膜各层厚度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间视网膜各层结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网膜厚度与病程、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评分、Hoehn-Yahr(H-Y)分期的关系。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右眼内核层特定象限厚度显著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丛状层等特定区域厚度与年龄、病程、MDS-UPDRS-Ⅲ评分及H-Y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帕金森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具有潜在的监测价值。
2025年04期 v.46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王芳芳;姬晓艳;李春花;崔旻;
目的 探讨低剂量乳果糖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水平的影响评价。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90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主要采取饮食干预、液体平衡等对症治疗方法),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剂量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40/45),显著高于对照组[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IL-8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8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低剂量乳果糖及美沙拉嗪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
2025年04期 v.46 403-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吴妮晓;戴霞;李苏蓝;徐子岚;黄峥;
目的 分析衰弱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部收治的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网络量表简表、Tilburg衰弱量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中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得分14(9,20)分,处于社会隔离状况者103例(34.33%);衰弱得分5(3,7)分,处于衰弱者169例(56.33%);认知功能得分25(23,27)分,处于认知障碍者98例(32.67%)。衰弱得分与社会隔离得分呈负相关(r=-0.327,P<0.001),衰弱得分与认知功能得分呈负相关(r=-0.394,P<0.001),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370,P<0.001)。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间接效应值为0.071(95%CI:0.038~0.116),表明间接效应成立;直接效应0.148(95%CI:0.088~0.208),说明衰弱在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71)占总效应(0.219)的32.42%。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衰弱和认知障碍均处于较高水平,衰弱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隔离与认知功能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提示社会隔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功能,还可以通过衰弱间接影响认知功能。
2025年04期 v.46 407-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石芳毓;黄晨;吴蕊言;黄燕;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D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汉族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25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COPD组,另选125例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与COPD组具有同质性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取两组血液样本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获取两组研究对象的SP-D基因多态性(rs721917、rs224512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COPD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有吸烟史者占比、吸烟频率高于对照组,一秒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基因rs721917位点基因型频率G/G、G/A、A/A在COPD组中占比分别为29.6%、56.0%、14.4%,在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43.2%、40.8%、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D基因rs721917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在COPD组中占比分别为57.6%、42.4%,在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63.6%、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基因rs2245121 G/A位点基因型频率G/G、G/A、A/A在COPD组中占比分别为60.8%、36.0%、3.2%,在对照组中占比分别为60.0%、37.6%、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D基因rs2245121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占比均为78.8%、2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D基因rs721917位点多态性与四川地区汉族老年COPD遗传易感性可能相关,G/A基因型可能是易感基因型,SP-D基因rs2245121位点多态性与四川地区汉族老年COPD遗传易感性无关。
2025年04期 v.46 412-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谷佩佩;汪海涛;魏肖慧;
目的 探讨miR-21、Toll样受体4(TLR4)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CS老年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miR-21、TLR4表达及左心室重构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iR-21、TLR4与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术后随访1年,以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34例),比较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血清miR-21、TLR4表达水平、心室重构指标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miR-21、TLR4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miR-21、TLR4、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平均室壁应力(MWS)、相对室壁厚度(RW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21、TLR4与LVMI、MWS、RWT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血清miR-21、TLR4、LVMI、MWS、RW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21、TLR4高表达、LVMI、MWS、RWT高水平为老年AC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iR-21、TLR4预测老年AC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78、0.778,均有较好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血清miR-21、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心室重构和预后密切相关,对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4期 v.46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曲英豪;刘明亮;郭晓卓;余一鸣;董建军;李峰;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瓣膜钙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8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瓣膜钙化分为钙化组(92例)和无钙化组(5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钙化发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瓣膜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钙化组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高于无钙化组,甘油三酯低于无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均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甘油三酯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预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钙化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3(95%CI:0.790~0.915,P<0.05),最佳阈值为0.175,灵敏度为0.804,特异度为0.857,约登指数为0.661。结论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是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供依据,为预防和干预瓣膜钙化进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46 424-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周艳艳;赵旭兰;张世阳;夏颂;张君慧;梁芳;
目的 探讨老年肌少症患者线粒体DNA拷贝数(mtDNAcn)、Klotho蛋白、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及三者联合与衰弱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8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根据Fried衰弱量表评分分为肌少症组和衰弱合并肌少症组(合并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检测血液中mtDNAcn、Klotho蛋白及MSTN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三者联合与衰弱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肌少症病程、吸烟、嗜酒及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肌少症组相比,合并组的年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高,血清白蛋白(ALB)、25羟基维生素D[25-(OH)D]、握力、步速、骨骼肌密度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肌少症组相比,合并组的mtDNAcn、Klotho蛋白水平较低、MSTN水平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TN、年龄、IL-6、TNF-α均为衰弱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mtDNAcn、Klotho蛋白、ALB、25-(OH)D、握力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预测老年肌少症患者衰弱状态的AUC最大,截断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6、0.739。mtDNAcn、Klotho蛋白、MSTN均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衰弱状态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mtDNAcn和Klotho蛋白水平为老年肌少症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而MSTN水平是危险因素,且上述指标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衰弱状态具有评估价值。
2025年04期 v.46 429-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胡雨璇;姚凌峰;蒋燕;信天游;张宇轩;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技术在老年患者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2023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及CT血管造影(CTA)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影像图像质量、术前影像测量的穿支动脉管径与术中实际管径测量值、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情况。结果 超声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CTA组(P<0.05);两组影像测量值和实际测量值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TA组(P<0.05);两组在改变供区位置以及供区发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皮瓣成活率高于CTA组(P<0.05),再次手术率低于CTA组(P<0.05)。结论 三维超声技术在老年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穿支动脉评估中具有更准确的测量值和更高的图像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2025年04期 v.46 435-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唐高柔;陆国玉;
目的 分析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不同氧疗流速对老年重症肺炎撤机困难患者撤机成功率、血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11月—2024年10月收治的81例老年重症肺炎撤机患者资料。依据氧疗流速不同分为A组(41例)和B组(40例)。A组氧疗流速为40 L/min, B组氧疗流速为50 L/min。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效果、患者舒适度、血气指标及预后。结果 两组7 d内二次插管率及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口鼻腔干燥评分、咽喉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氧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28 d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 L/min氧疗流速的HFNC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舒适度,对患者撤机成功率、血气指标及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2025年04期 v.46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孙静;单娟娟;秦苗苗;刘乃和;
目的 对比评估腰硬联合麻醉与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140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组(试验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对照组),每组70例。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疼痛状况、认知功能、血清水平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T_1、T_2、T_3时刻,试验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高于对照组(P<0.05);T_1、T_2、T_3时刻,对照组MAP均低于本组T_0时刻(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高于本组T_0时刻,HR低于本组T_0时刻(P<0.05);试验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的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和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2 h、24 h试验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4 h,两组的VAS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后6 h(P<0.05);试验组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S100β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髋部骨折术中,相较于腰硬联合麻醉,能有效延长阻滞时间,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2025年04期 v.46 445-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赵亮;郭文娟;王黄锁;苏慧梅;
目的 分析老年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98例老年脓毒症并发AKI患者为并发组,另选同期老年脓毒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Nrf2mRNA、NLRP3mRNA及IL-18表达;将并发组患者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72例)和死亡组(2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组患者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mRNA、NLRP3mRNA、IL-18表达对并发组患者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组血清Nrf2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组血清NLRP3mRNA、IL-18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升高、SOFA评分升高、血清Nrf2mRNA低表达、NLRP3mRNA及IL-18高表达均是并发组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rf2mRNA、NLRP3mRNA、IL-18表达的AUC分别为0.882、0.845、0.865。结论 老年脓毒症并发AKI患者血清Nrf2mRNA表达降低,NLRP3mRNA及IL-18表达升高,Nrf2mRNA、NLRP3mRNA、IL-18表达可辅助评估老年脓毒症并发AKI患者短期预后。
2025年04期 v.46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陈静;诸葛恒艳;黄智慧;吴琳;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探究外周血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对LE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2024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98例行腰椎融合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术后14 d内是否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23例)和未发生组(75例)。患者术前均行MHR、TM检查,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LEDVT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MHR、TM对患者术后LE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年龄≥75岁占比、吸烟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D-二聚体(D-D)水平、术后卧床时间≥5 d占比、MHR水平、TM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OR=3.612,95%CI:1.273~10.247)、术后卧床时间(OR=2.553,95%CI:1.248~5.221)、D-D(OR=3.849,95%CI:2.092~7.080)、MHR(OR=2.374,95%CI:1.452~3.883)、TM(OR=5.262,95%CI:2.324~11.915)是患者术后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HR、TM及两者联合预测患者LEDVT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69.60%、78.30%、91.30%,特异度分别为74.70%、68.00%、65.30%,AUC分别为0.773、0.796、0.890(P<0.05)。结论 MHR、TM是行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联合检测评估患者LEDVT风险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2025年04期 v.46 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王晓莹;程晓娜;吕学海;叶秋桠;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9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舌压生物反馈训练(最终纳入46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最终纳入45例)。比较两组疗效、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图(sEMG)指标及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结果 治疗2周、4周后,两组FOIS、SWAL-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sEMG的最大波幅、Vm大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吞咽时程短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RI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sEMG及脑血流动力学,明显减轻吞咽障碍,显著提高进食能力及生存质量。
2025年04期 v.46 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